close

getImage.jpg

『誰說和人打招呼一定會得到回應?在上東區,柏金包是防身武器,階級歧視就是剛好而已。』


這本書的標題很有趣,且非常吸睛,溫絲黛 ‧ 馬汀透過人類學者的雙眼和親身經歷,揭露世界前1%超富階級的私生活及人際互動,相信不少人和我一樣是抱著想一窺貴婦生活的心情翻開這本書的,人們都說「有錢人的煩惱比窮人更多」,究竟這群不愁吃穿的人們都在煩惱些什麼呢?

人類學者對上東區名流的田野調查

先大致了解一下作者身處的地理位置,曼哈頓分為「上城」及「下城」,當中又分為東區跟西區,簡單說上城比較老派、有規矩;下城比較年輕、新潮,而東區則比西區更保守,因此溫絲黛所處的上東區便是優雅老派又保守的富貴人士集結區,階級制度森嚴又排外,這個區域顛覆了我們對美國自由開放的想像,在紐約自成一格;而溫絲黛故意以人類學研究為包裝進行的觀察,也顛覆了我們對於人類學家的刻板印象(ex.國家地理頻道深入一般人到不了的叢林觀察一般人不曾接觸的族群),但確實紐約上東區的生活也不是小老百姓如我看得到的啦!(所以才好奇地翻開這本書不是嗎?!),因此作者人類學者的詼諧口吻倒是意外的適用於觀察上流社會。

有錢人到底在煩惱什麼

雖然在小老百姓眼裡,溫絲黛根本也是有錢到不行的奢侈階級,但在那個人比人更有錢也更勢力的社會裡,作者舉出種種荒謬到令人驚嘆的例子中,不難看出他們的壓力,同時也印證了所謂「有錢人的煩惱」究竟為何。要進入這個社群,第一得先找到住處,這裡的住所不是有錢就買得到,買方和賣方都會找房仲,而房仲的競爭則從第一眼的外表行頭就開始,找到理想的住宿標的後,必須進行住宿委員會的審查及面試,審查內容包含財力、職業、身分地位、教育程度、甚至祖宗八代;有了落腳地後,再來是替孩子找「好學校」,競爭從進入托兒所開始,家長及孩子都必須接受重重的審查及面試,僧多粥少的情況下,有時「關係」更是特別重要;好不容易讓孩子進入好學校後;接著媽媽得替孩子找合適的玩伴,這影響的不只是媽媽的人際關係,甚至是孩子及整個家庭的社會地位。大事解決後,其他諸如衣著打扮、身材美容、度假旅遊等生活瑣事,在這個階級分明的世界中,也變成一件件勞心勞力、充滿比較的競賽。

依附於男人的女人?

這本書描寫的是上東區的貴婦圈,述說了貴婦媽媽們的勢力、競爭與排擠,但也點出了女權的不平等。這群光鮮亮麗的女人們,儘管各個有著高學歷,卻幾乎沒出過社會,婚前是娘家的小公主,婚後則依附於丈夫,女人及家庭的位階是靠丈夫在外的職業階級及財富劃分,丈夫供給他們吃穿,有的甚至會發年終獎金,但所有關於家庭的大小事,從找房找學校找保母,打點孩子的生活、教育,到管理好自己的衣著、住宿門面,甚至舉辦能彰顯丈夫身分的慈善派對等,全部都由女人一手包辦。儘管如此,少了男人她們什麼也不是,一旦離婚幾乎形同世界末日,也因此許多女人活在龐大的壓力與焦慮中。

公園大道上的靈長類部落

經歷幾年的辛酸努力後,即使對上流社會的種種冷漠與荒謬多有嘲諷,作者終究是融入這個社群,也在遭逢打擊後深深體會到友誼及人性的溫暖。全書溫絲黛用很多狒狒及黑猩猩社群做為對照及比喻,如同她的英文書名《Primates of Park Avenue》,溫絲黛將這一切看成是在公園大道的靈長類部落生活,縱然遭遇過冷嘲熱諷,所幸她最後的結論仍是正面友善的:「哺乳類會互相幫助」。

這本書讀起來輕鬆有趣,也確實滿足了我最開始想一窺上流社會生活的心情,雖然作者刻意以人類學者的視角將上東區的生活描述成一場對社會族群的研究,但我認為倒不需真的以人類學的角度看待此書,畢竟作者身為這個社會的一份子,最初就是抱著要融入這個社會的心情前來,本就沒有第三者觀察的客觀,但若以一個母親想在高端社群生存的視角,作者的親身經驗倒是良好的反映出貴婦媽媽的心境與困境。


作者:Wednesday Martin(溫絲黛 ‧ 馬汀)

譯者:許恬寧

出版社:時報文化

arrow
arrow

    東青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