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1620920_688645844605669_7661799179569327275_n.jpg

『人為什麼要工作?人生在世所為何來?金錢跟人生目標的滿足要如何權衡?家庭與事業孰輕孰重?無論網路與科技如何發達,日本的電視台藉助法國的科技在圭亞那發射衛星,但我們對自己人生的疑問,卻依舊古典。』


最初會看這本書是朋友的極力推薦,正值轉職期間,原本渴望從書中得出工作的意義,平緩焦慮,讓自己多點方向,但讀完後更覺得這是一本哲學向探討工作本質的書,讀之前的期待一個都沒實現,但卻對作者戲謔式的敘述口吻會心一笑。書中作者近距離採訪了十種職業,以看起來有些厭世或嘲諷的筆法,非常寫實地描繪出他的觀察,並在每種職業中又再帶出一些他對工作抽象本質的思考。

工作的意義在生存上及心靈上究竟為何?又是什麼樣的工作才令人覺得有意義?

雖然工業化使人類已成為唯一不必再為尋覓下一餐而焦慮的動物,但工作的其中一項核心要素仍是為了生存這項古老的任務,一座工廠仍舊背負了許多家庭的生計,即使商業競爭不論激烈程度或精力上的負擔,都不下於在充滿致命危險的史前叢林裡獵捕靈巧敏捷的動物,且商業社會經常採取缺乏道德的政策,並奉行自私的自由主義,但這種社會卻充滿了豐足的商店與金庫,甚至得以利用這些資源建構寺廟與孤兒院。我們或許一方面對自已平庸的工作感到失望,一方面卻又對豐碩的物質報酬深感滿意。

即便個人沒有財務上的需求,社會仍認為人應當尋求工作,因為職業代表了身分認同,就像我們在與人寒暄時,通常第一句話便是問對方從事什麼工作。然而有個難解的問題是什麼樣的工作才是我們想要的?書裡雖然沒提供任何解答,但卻頗令人安慰: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非正常的現象,而是一種罕見且困難的心理成就。

在專業分工的時代下,日常生活的運行,其實是由無數個切割細微的工作堆疊而成,一盒擺在超市的餅乾,原料採收後從港口運來,運送至機械化的工廠,再透過物流配送至超市,成為上班族午後的小確幸。每一環節的工作都極為專業,以致所有人對別人的職業一無所知,不論這麼做具有多高的經濟效益,卻讓人不禁想問,從事這樣的工作是否令人覺得有意義。另一方面,在工廠裡餅乾是所有人關注的焦點,致力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員工卻遭到忽視,本應為滿足某些問題而設計出的甜美餅乾,會不會反倒成為這些問題的一部分?餅乾雖然號稱有助於消解空虛感和壓力,但其生產與行銷,會不會正好導致了這樣的空虛和緊張?

集體化分工的過程中,個人的付出通常不會產生長久存在的物質成果,因為我們的努力總是稀釋在龐大而抽象的的集體計畫中,以致我們常納悶自己過去一年來做了什麼事,更深刻的問題是我們究竟達到了什麼成就,成為了什麼樣的人?但書中提到另一種面向的職業-工匠,則完全是另一回事,他們將自己的記憶和歲月紀錄於作品當中,從而感受到自己的努力凝聚於一件完整具體的物品。

書的末尾,作者以消極的口吻做出的結論,彷彿他花時間寫成的這本書毫無重要之處,畢竟他考察了十種職業,最後卻說工作只是讓短視近利的人類有事做,從而分散對人終有一死的注意力,阻撓人類思考探究人生的意義,而這甚至成為我們應當對工作心懷感激的原因。因為工作,我們得以盡情投身於此起彼落的事件當中,也才得以用漫不在乎的態度,看待自己難免一死以及自己的事業終將灰飛煙滅的事實,這種目光短淺的特質,成為了使日常生活正常運作的必要基礎。即便我們明瞭自己手上的工作其實毫無意義,我們還是可能願意以無比的決心和嚴肅的態度從事這項工作,我們把自己視為宇宙的中心,把當下視為歷史發展的高峰,認為自己即將參與的會議具有無與倫比的重要性。工作提供一個虛幻的泡泡,轉移我們的注意力,讓我們能寄託追求完美的理想,把內心無邊無際的焦慮,集中在少數幾項規模有限且不難達成的目標上,使我們才不致陷入更糟的困境裡。看到這樣消極的結論,我不禁要笑了出來,這位作者非常符合現代社會的厭世觀啊!


作者:Alain de Botton(艾倫  ‧  狄波頓)

譯者:陳信宏

出版社:先覺出版

arrow
arrow

    東青文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